2020年已过半,有人感慨,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半年,好像都没什么收获:别人职位上升,他上升的只是血压;别人薪资增长,他增长的只是体重;别人脱单,他脱发。
是努力错了吗?不是,任何时候努力都没错。只不过你的努力没有得到大的效益。你需要思考:什么时候,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大的产出?
1
努力本身不值钱,没有人会为“苦劳”买单
职场剧《北上广不相信眼泪》,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。
ABA公司的陈奇雄,在一次华东大区经理的竞选上,遗憾落败。他找到领导哭诉:“我在公司整整12年了,没日没夜,天天加班,周末去拜访客户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,我这么努力,难道你们都没看在眼里吗?还只给我一个小小的主管?”
领导冷眼对他说:“你的工资不是按‘努力’来算的。你的‘努力’更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。”
职场中,你有多努力,多大苦劳,这不是老板需要的。你真实的价值,实际产出的功劳,才是升职加薪的关键。
就像你去买包子,只会在乎包子好不好吃,老板做包子的过程多艰辛、多努力,和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。
知乎上有个提问:努力工作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?
高赞答案很精辟。
“作为老板,我当然可以被你感动,只要你不用我为这份感动买单。”
感动老板没有任何作用,你自身没有核心价值、核心竞争力,累死也得不到多少实际好处。
说白了,大家都是出来“卖”的。想要别人出钱“买”你,得看你的价值在什么方面。
一个企业里,一般有这么几类员工:
1、利益连接者:没有他们,没客户、没渠道、没优待;
2、核心管理层:没他们,没钱赚;
3、技术骨干:没有他们企业散架;
4、普通员工;
5、外包工、合同工、不稳定分子。
前三类人是老板的心头肉,他们掌握着核心价值。而动不动就拿努力说事的,基本是4和5。
当没有什么可以出卖时,就出卖努力吧。
老板做生意,是为了挣钱,为了追求利益大化。作为员工,远离核心价值的努力是无效的,它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。即使用再多的力气,也无法让你再上一个台阶。
2
你以为的努力,只是在“重复劳动”
学生时代,相信大家都做过这样一件事:摘抄错题。
每次考完试或批改完作业,总有一堆“努力”的同学把错题抄到“错题本”上。那字迹,那排版,像练字一样美观工整。但错题本一合,再也不会翻开第二遍。里面的错题,压根就没有弄懂。接下来的考试,错过的题目还是会错。
雷军说过:“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,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。”
如果每次只是抄错题,不加以分析,就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。因为你的大脑,始终在偷懒。
原来有个同事,每次经过他位置,都看见他在写方案。我问他:“公司近接了很多项目?”
他头也不抬,敲着键盘说:“哪有很多项目啊...就同一个方案,老板不满意,已经改第5遍了...烦死了!”
我又问:“他哪里不满意呢?”
他很郁闷:“就说东西不是他想要的,自己也不说清楚,就会叫我们改。”
我很纳闷:“那你可以先花点时间沟通呀。”
他疲惫的说:“哪有时间,每次要得那么急,马上写都不一定能写完呢!”
那天晚上,他加班到了凌晨3点。但方案终还是没有通过。
可以说,他每天的努力都是白白浪费的。
这就是重复劳动的大特征,反复做对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。
爱因斯坦讲过一个故事:如果给我1个小时,去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,我会先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。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,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。
远离核心问题,即使付出的再多时间,也只是徒劳无功。
只有在高效的环节中用力,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3
摆脱无效努力,关键在于“偷懒”
有人说:这个世界是懒人创造的,而不是努力的人创造的。
人们不想走楼梯,于是发明了电梯。人们懒得走路,于是发明了汽车、火车和飞机。
做得更少,但效率更高。
所以,要想达成自己的目标,首先不应该是瞎忙一通,而是要思考,用什么“偷懒”的方法,才能将自己的成果大化。
等你思考完了,你会发现,其实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,你就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