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仅仅看到小程序的流量价值,照旧迷恋流量红利,本质上还是“流量为王”的思维,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。
可以借鉴微盟集团智慧商业事业群副总裁凌芸的观点:“今天无论线下逛街还是逛商圈,会发现每个店铺缺少的都是用户,现在太少人逛店了。所有零售企业都要把自己的视角拉过来,从货、从渠道放到人、货、场里人的身上,零售的变革正从渠道为王阶段进化到用户为王的时代。”
在人口红利的时代里,哪怕是对流量进行快餐式低效利用,也能维持一种相对不错的商业模式,可当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已经临近,有野心的零售商们势必要学会拓宽流量的价值,其中的关键元素恰恰在于“人”。
不过从流量运营到用户运营过渡中,似乎并没有想象那么顺利。即使到了今天,仍然有一些用户迅速增长的现象级产品,但大多数产品没有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,用户快速增长,又以同样快的速度流失。
上述原因有很多,或是产品缺少足够粘性,或是本身就是个尝鲜的伪需求。但不得不正视的是,在14亿人和24小时的流量天花板之下,倘若无法将流量沉淀为用户,无法抓住用户的刚需,再多的流量也没有意义。
当小程序化身巨头流量外溢的代名词,当数据有了积累沉淀的可能,聚焦于人的深度运营就不再是空谈,至少在零售行业已经释放了积极的信号。
一方面,包括微信在内的小程序平台都打出了“去中心化”的旗号,并建立起数据、场景和交易之间完整生态闭环,开放小程序桌面、好物圈、全局浮窗等入口,给了开发者进行数据整合、数据沉淀的“钥匙”;
另一方面,小程序的轻量化规避了下载、注册、验证等堆高的获客成本,加上易开发、易部署的特征,哪怕是个体户的门店也可以低成本从线下搬到线上,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从“流量”到“销量”的转化路径。
正如我接触到的一个案例,林清轩借助微盟平台,对首批220家门店进行智慧升级。智慧零售模式开启后,店导购通过开卡送旅行装的方式,引导进店顾客领取小程序商城会员卡,将会员沉淀在小程序中。随后,导购与会员进行在线互动、实时沟通,商户小程序商品预售储备了大量的用户,将微盟的智慧零售解决方案与导购运营结合,帮助门店构建私域流量。
“用户为王”的逻辑并不复杂,前提是要打通从流量获取、用户沉淀,到用户促活、用户变现的闭环。只是用户在被数字化定义的时候,不少零售商的货和场还处于传统阶段,前后不匹配,这才是变革的重心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