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有趣的现象可能被大众忽略,将小程序推向风口的是一款《跳一跳》的刷屏应用,但终攻势凶猛的却是大大小小的零售商们。尤其在当下的小程序生态中,电商、餐饮早已成为变现路径短、盈利模式为清晰的两大行业。
原因也不难理解,擅长和流量打交道的零售商们自然算得清一笔经济账。
在小程序业态出现之前,移动互联网还是属于APP时代,无论是优衣库之类的品牌方,还是沃尔玛为代表的渠道商,获取流量的方式无外乎两种:一是向电商平台买流量,将流量直接转化为被购买的商品;二是为独自运营的APP导流,通过装机量验证所谓的用户规模,然后再进行运营转化。
这样的流量获取方式持续很多年,却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痛点,比如与用户的连接永远是浅层次的,特别是在电商渠道中,很难将用户沉淀下来,极度依赖用户规模的横向扩大来提升销量;
再比如随着用户增长和时长增长的“双降”,流量成本势必会越来越高,继续之前的流量转化模式注定会进一步稀释利润率,一旦下沉市场的人口红利面临枯竭,如此这般的流量游戏终归会陷入停滞。
小程序扮演的首先角色正是“流量捕手”,巧妙化解了零售商们遇到的痛点,并画出一道新生的流量曲线。
以电商小程序为例,在微信十亿级的月活生态中,可以凭借多样化社交玩法寻找新的流量增长点,从传统电商流量困境中解脱出来。直接结果就是,社交电商开始成为电商的新业态,衍生出了拼团、砍价、团购、红包等运营模式,将拼多多、淘集集等电商新秀们捧上神坛。
餐饮行业也不例外,小程序线上线下场景融合能力,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消费与服务的关系,原本消费完就离开的用户,可以依靠小程序建立新的连接,在卡券、会员等巧妙运营策略下,刺激用户二次进店消费。
可以看到,零售商对于小程序初认知可能仅仅是流量洼地,但在过程中开始多多少少影响商家的思维模式,典型的就是“私域流量”概念的流行,商家们不只是关注流量转化、平均获客成本,还在思考用户的长期价值。
联想到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分布,腾讯系、头条系、阿里系、百度系已经占据了70%以上的用户时长,如果算上快手、美团点评等独立的超级APP,流量和时长向巨头手中聚拢都是不争的事实。
也就可以断定,无论是巨头们基于小程序进行生态扩张,还是零售商借助小程序挖掘新生流量,都将是不可逆的趋势。